深層製造業永續全挑戰現況與影響:
全球工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總量約24%(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, IPCC 第六次評估報告,2022),日本製造業則占全國約25%以上(經濟產業省,METI 2022 年報告)。截至2021年,日本工業部門碳足跡約7.1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(Japan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,2023),其中鋼鐵、水泥、化學工業最為突出,不僅驅動國內能源需求,也成為年度排放高原。對台灣及全球供應鏈而言,這些數字不只遠在日本本土的挑戰,更間接影響原物料成本、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(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, CBAM)準備,以及企業對永續轉型的壓力。隨著2030年減排目標與2050年淨零(Net Zero)願景日益臨近,製造業所帶來的環境效益與經濟成本對比,已經成為產業決策者與公民社會共同關心的焦點。(SDG9)
深度工業排碳全關鍵原因機制探究:
日本工業以高溫高壓流程為主,傳統以煤炭、天然氣(Natural Gas)與石油製品為動力來源。以鋼鐵業為例,根據國際能源署(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, IEA)2023《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》,高爐加氫製鐵(Blast Furnace – Basic Oxygen Furnace, BF-BOF)流程仍占全球鋼鐵生產80%,燃料燃燒不僅產生大量CO₂排放,也衍生NOₓ、SO₂等空污物質。水泥業生產過程中,石灰石脫碳(Calcination)反應也是高排放熱源;化工部門大量使用石化原料作為餾分和熱能,形成了化學循環內的溫室氣體「鎖定」。此外,製造基地集中、規模經濟下的能源集中採購,雖降低單位成本,卻減弱綠電(Renewable Electricity)自主消納彈性。政策面則因產業保護與競爭力考量,碳定價機制(Carbon Pricing)尚未全面落實,排碳成本轉嫁不足,導致企業投資清潔技術的誘因有限。以上技術、經濟與制度三者交織,構築了日本製造業高排放的結構性障礙。
具體可行永續前瞻策略與未來展望:
為突破現有瓶頸,日本已啟動「工業碳中和技術示範計畫」,聚焦能源效率優化、綠氫(Green Hydrogen)替代、碳捕集與利用(Carbon Capture, Utilization and Storage, CCUS)三大路徑。第一,推動高爐原料微調與廢熱回收系統改造,預計降低20%以上能源消耗;第二,與海外太陽光電(Photovoltaics)與風力(Wind Power)商議長約購電(Power Purchase Agreement, PPA),藉由綠氫電解水替代煤氣,估可減排30%;第三,與地方政府及研究機構合作,在神戶鋼鐵(Kobe Steel)等廠區測試CCUS,展現每年回收逾10萬公噸CO₂的潛力。這些策略若與供應端的碳定價及碳邊境稅制結合,有助於提升企業投資意願。
潛在風險則包括高研發與運營成本,以及技術商業化不確定。目前綠氫成本約2.5美元/公斤(IEA 2023),較化石氫成本高出2倍;CCUS設施初期投資超過千億日圓,也需長期運維補貼。對策建議為政府加速立法減稅與研發補助,並建立產業聯盟分攤技術風險。此外,可鼓勵公民參與綠電購買計畫,以消費者需求倒逼企業轉型。面對2030、2050年目標,您願意如何參與推動製造業永續轉型?
邀請連結:https://environment-newvision.org/jo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