循環經濟

全球塑膠公約談判失敗:減產僵局、回收分歧與解決對策深度剖析前瞻

塑膠公約談判再度宣告破局全球緊急 近年來,環境攝影師林小姐曾在海岸拍攝到一堆海龜因誤食塑籃子(Plastic Pellets)而翻肚死亡的影像,觸動眾多民眾關注。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(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, UNEP) 2023 年報告,全球每年塑膠生產量已飆破 430 百萬噸,預計到 2030 年將增至 610 百萬噸;同時每年有近 12 百萬噸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,導致生態系遭受嚴重破壞。自 2022 年起,《全球塑膠公約》(Global Plastics Treaty) 談判在日內瓦、蒙特利爾等城市陸續舉行,原先規劃到 2024 年底達成文字協議,但在 8 月 15 日的第 5 輪第 2 階段(INT5.2)會議上,多數支持「減少塑膠生產」的國家與主張「聚焦回收管理」的產油大國僵持不下。綠色和平(Greenpeace)駐地記者採訪時,多位代表私下坦言,此次無法在源頭削減部分取得共識,讓談判再次延會。對於以視覺敘事傳遞環境議題的創作者來說,每一次挫敗不僅令受眾感到無力,也凸顯跨國協作面臨的現實考驗。

減塑回收分歧技術與政策經濟挑戰 談判僵局的背後,是供需方對政策取向與利益分配的根本歧見。以石油輸出國組織(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, OPEC)主導的產油大國為例,他們擔憂若過度強調減少塑膠生產,將直接衝擊石化原料需求與國家財政收入。根據國際能源總署(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, IEA) 2022 年統計報告,石化產品佔全球石油消費超過 20%,若塑膠製造量大幅下滑,勢必改變全球能源市場供應鏈結構。相對地,多數歐洲國家與小島嶼國家則傾向將焦點放在回收與循環經濟,而非源頭減產。例如,歐盟的《一次性塑膠製品指令》(Single-Use Plastics Directive, SUPD)規定至 2029 年單次用品回收率至少達 90%,並推動擴大生產者責任(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, EPR)制度。但在現實操作中,回收設施不足、化學添加物來源不明、分揀技術落後,都成為實踐難題。業界案例顯示,全球最大的飲料業者之一可口可樂(Coca-Cola)雖宣稱 2030 年回收率達 100%,但在 2022 年仍有超過 3,000 萬噸新製塑膠投入市場,顯示光靠回收難以根本改變塑膠量過度膨脹的趨勢。此一供需失衡的複雜機制,使得談判各方在技術方案與政策企圖之間舉棋不定。

減塑行動策略實施與展望思考永續 面對談判失利,全球可追求的可行方案之一,是針對塑膠生產量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上限(Cap and Trade)制度,要求主要生產國逐步減產,同時建立透明的生產與貿易資料共享平台(Digital Product Passport)。此舉可確保供需雙方在源頭受控,也讓監督機制更具公信力。預期效益包括原料消耗降低、塑膠廢棄物減少以及企業研發循環設計(Design for Circularity)的誘因提升。此外,擴大生產者責任(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, EPR)與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技術援助,可協助提升回收基礎設施。然而,若缺乏適當風險控管,企業可能將生產線移轉至成本更低、污染監管更寬鬆的地區,反而加劇「污染外部化」(Pollution Haven)問題。對此,建議各國可透過多邊發展機構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援,並採取碳關稅與環境邊境調整機制(Environmental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, EBAM),減少政策逃漏情況。放眼未來,全球減塑議程不僅是環保行動,更是國際公平與社會正義的試金石。在這場生態與經濟的拉鋸戰中,你認為能否找到兼顧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平衡點?

(SDG12, SDG14)
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greenpeace.org/taiwan